逋云江

一个讲故事的。

三窟爱发电,ID逋云江。

【提气】手记

七号,八点,一个(对我来说)历史性的时刻23333这意味着这是个定时发送x
感谢老师 @芳华水恋 x
上一章忍住没回复评论,感谢大家的喜欢www

      

      

    2059年7月15日      周二      晴
    
    

  何先生捐赠的书里,有为数不少的阿拉伯语相关书籍。书上常写满密密麻麻的笔记,还夹着一些相关的试卷之类。我已经知道他曾是阿拉伯语专业的老师,并不为此感到奇怪。这些笔记大多用阿拉伯语书写,笔迹流畅,我完全读不懂,但很容易能从中体会到他对这门语言的认真。

  我还发现了何先生写的书,从1998年写的第一本开始到最后一本,没有一本缺失。黄先生的书也同样齐全,每一本的扉页上都写着一句潇洒的“送给炅炅”。我如获至宝。他们辉煌纵横的时代离我已经太远了,想要找全这些书并不容易。

  昨晚我看了很多他们一起做的节目和采访,他们的相处平常又不动声色,所有超出界限的温柔都藏在细微且不引人注目的眼神和小动作里。即便是这样,当这两个人站在一起的时候,仍然只会使你想到一个词:珠联璧合。

  我想,伯牙和子期,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真是让人羡慕的感情。

  杂志不全是与何先生相关的,有很多印着我听过或完全不熟悉的明星,大多都是崭新的,有些还带着塑封。

  有一本刊登了黄先生采访的杂志,也很早了,2018年10月份的期刊,是黄先生参加乌镇戏剧节时关于戏剧心路历程的采访。我对黄先生的回答很好奇,等不及下班就翻开看了。读的时候我注意到这两页的纸张边角翘得很厉害,页边稍微有些毛躁。

  这会不会是何先生经常翻看造成的?我不知道。但我克制不住自己往这方面猜想。

  何先生没有在这里留下哪怕一张白纸做书签。

  这到底说明不了什么,在这几页纸上再也找不到确凿的证据能证明我的猜测。因此在盯着纸面看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暂且放下它,转而去寻找另外那些被留下来的蛛丝马迹。

  我找到了十几本静心保存的《暗恋桃花源》的画册,但只有2016年的那本封面上有两个签名,分别是何先生和黄先生的。翻开它时,一张照片从书页里掉了出来。

  这大概是在乌镇戏剧节的某个访谈上,照片上,已经不再年轻的两个男人对视着,何先生脸上的笑容内敛且含蓄,眼神却格外地柔和。黄先生笑得很直白,毫不掩饰,嘴角咧得很大,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我盯着照片看了很久,仿佛被他们的快乐感染了,忍不住也露出了一个笑。

  在两本厚厚的书里,我分别发现了很多带着折痕或者十分平整的纸片。它们被分开夹在书里不同的地方,每一张都存放谨慎,绝没有无意掉出的可能。

  纸片上的内容千奇百怪,小张的大多只写了一个数字或者是字母,有很多张画着大同小异笑脸的便利贴;大些的则是“这里不该笑”“他应该有个低头的动作”“他的心理很复杂”之类,大约是对剧本里人物的分析;有几张随手画出来的节目流程图,甚至还有一份手写的菜单。

  检查过这么多本书,即使我没有细看那些批注,也对何先生的字迹很熟悉了。但让我感到奇怪的是,这些纸条上的笔迹,并不像是何先生的。

  但能让何先生将这些琐碎得似乎根本不值一提的笔迹如此妥善地收集起来……我的心里忽然滑过一个猜测。我回想了一下,在书堆里翻找一阵,找出黄先生的书,翻开扉页仔细地比对。

  虽然可供印证的字不过寥寥四个,但细看笔势走向,大概……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吧?

  猜想被证实,我却没有体会到多少高兴的感觉,反而有种酸涩在心里弥漫。这沉甸甸的心情里,又好像夹杂了几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究竟是怎样的感情,才能让他连这些根本微不足道的纸片都不舍得丢弃?

  我深吸了一口气,紧紧咬着牙,又将所有纸片都重新翻看一遍。两张黏在一起的便利贴中间掉出了一张纸条,我之前没见过,笔迹是何先生的。上面只写了短短一句话:“明月深海,来时莫徘徊”。

  我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这张纸条会和黄先生写的混在一起。以这两天我对何先生的了解来看,他是个细心严谨的人,应该不会出这样的纰漏。

  再看那几十张大同小异的便利贴,更令我思绪万千。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是黄先生给何先生送什么东西时习惯附上的吗?还是黄先生贴在何先生《暗恋桃花源》剧本里的?

  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

  其实,不管我做出多少种猜想,都只是一种可能罢了,永远无法得到证实。毕竟斯人已逝,那些事都已经是过去了。

  正在桌前写着,外面雷声轰隆,不一会儿,大雨倾盆。夏天的雨总是说来就来,没有半点预兆。噪杂的风雨声和雷声混在一起,让我心烦意乱,抬起头,狂风卷着雨水扑上打开的玻璃窗,雨水在那透明的底布上画出无数纷乱的轨迹,阵阵冷意顺着脚踝向上攀爬。

  我想,我该去关窗了。

评论 ( 11 )
热度 ( 64 )

© 逋云江 | Powered by LOFTER